科创实验室
国家高新区“攀高逐新”实现开门红
创业大赛指南 2025-05-07 17:21 关注

开局即冲刺,奋进正当时。

在江阴高新区,江阴捷芯电子经过改造的自动化生产线高速运转,机械臂精准地为晶圆“做体检”,生产效率提升3至4倍,晶圆检测也实现了零误差;在包头稀土高新区,永真磁材、安泰北方等龙头企业满负荷生产,AI大模型质检机器人昼夜不息,误差率骤降80%,稀土永磁产品源源不断供应全球市场;在西安高新区,从闪存芯片到新能源汽车整车,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车间灯火通明,自动化生产线24小时作业忙生产;在咸阳高新区,新型显示产业链重要的强链补链项目“G8.5+基板玻璃”生产线点火投产,国产高世代基板玻璃产业规模再扩大……

2025年一季度,各地高新区全面进入“满电”状态,奋力冲刺“开门红”,为全年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产业创新举措密集落地

新赛道加快布局

创新是高新区发展的基因。一季度,国家高新区创新布局持续提速,重大政策、平台、机制创新频频涌现,为新质生产力加快壮大提供了坚实支撑。

广西南宁高新区的巨石新能源生产车间,机械手臂全速运转生产电池托盘。

新赛道布局加快,前沿领域创新引领。随着《国家高新区新赛道培育行动方案》印发,各国家高新区积极加强原创性、颠覆性技术攻关,强化概念验证、中试熟化,推出首发产品,拓展应用场景。

西安、常州、南昌等高新区聚焦光子、空天动力、新材料、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因地制宜探索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集群。重庆、包头、青岛等国家高新区聚焦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稀土新材料、绿色能源,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打造新兴产业集聚新高地。

创新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制度供给精准高效。各地高新区加快政策创新,推动“承诺制审批”“用地清单制”“标准地供应”等改革,完善“先使用后付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保险等机制,形成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政策支持体系。

成都高新区出台《支持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1亿元算力券、1亿元模型扶持资金、1亿元场景专项资金精准支持企业创新;青岛高新区发布“科技创新引领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系列政策,高标准引导创新资源集聚。

产业创新成效持续显现

新质生产力加快壮大

一季度,国家高新区新质生产力加快集聚,产业链、创新链加速融合,创新成果竞相涌现,高质量发展动能澎湃涌流。

湖南衡阳高新区的铂科电子生产线满负荷运转,工人们干劲十足地"赶订单"。

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原创成果不断涌现。高新区成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成果的重要策源地,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领域多点开花。

西安高新区累计专利授权量突破16万件,高价值专利超2.73万件,企业研发投入占比持续提升,培育国家级、省级知识产权示范及优势企业192家。

创新平台能级提升,产学研协同加深。各地高新区依托高水平实验室、工程中心、共性技术平台,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

中部湖北、山西、江西、河南、湖南五省国家高新区G100联盟成立,推动区域协同创新,跨区域协同创新平台搭建,促进资源聚集、场景拓展和创新要素流动,形成区域联动发展新格局。重庆高新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中试平台告别“卡脖子”,实现设备国产化率90%以上。

科技成果转化加速,创新链条日益完善。各地高新区着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推进“先使用后付费”“中试+投资+孵化”等创新模式。

北京、青岛、重庆等地国家高新区布局概念验证、中试熟化平台,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京津冀国家高新区联盟等区域协同创新机制不断完善,技术合同成交额、成果转化效率持续提升。

产业转型升级提速

内生动能持续增强

一季度,国家高新区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传统产业焕新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速集聚,内生动能持续增强。

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产业生态优化升级。以“头部企业+瞪羚企业+专精特新”为特征的产业集群加速形成。

南昌高新区电子信息、新材料两大千亿元级产业集群崛起,90%研发机构、投入、科研人员、项目聚集企业,“企业主导创新”特色鲜明。威海火炬高新区聚力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瞪羚企业数量翻番,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等产业实现“大企业+瞪羚”共生发展。

高端化、智能化转型步伐加快。江阴、昆山、青岛、包头等国家高新区坚持“智改数转”,推动制造业企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赋能。

江阴高新区智能工厂梯度培育,全区数字化诊断全覆盖,自动化、智能化装备广泛应用,制造业向“智造”转型的新质生产力不断形成。包头稀土高新区AI赋能稀土产业,智能工厂、数字终端、能耗在线监测平台广泛推广,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显著提升。

绿色低碳转型深入推进

高质量发展底色更足

一季度,各地高新区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减污降碳、资源高效利用、绿色制造等多点突破。

河南新乡高新区的新乡氢能产业园内,氢燃料电池汽车有序加氢作业,绿色低碳新动能加速释放。绿色制造体系加快构建,低碳技术加快应用。青岛高新区绿色工厂、无废工厂创建成效显著。

近5年,青岛高新区在保持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4.7%、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13.7%的同时,二氧化硫排放总量降低93.4%,氮氧化物排放总量降低30.3%,单位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费总量下降39.3%,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45.5%。依托中远佐敦等龙头企业,推动光伏发电、余热回收、污水源热泵等多项绿色技术落地。

绿色产业加快集聚,新能源和储能发展迅猛。包头稀土高新区推动稀土新材料、储能、氢能等产业绿色发展,企业能耗在线监测应用广泛普及,实现生产过程绿色化、数据化、透明化。

南昌、常州、重庆等地国家高新区通过打造绿色供应链、推广绿色建材、鼓励企业绿色认证等措施,推动绿色制造、绿色产品供给和消费全链条升级。

产业创新生态持续优化

企业活力竞相迸发

一季度,各地高新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创新服务模式,企业创新活力竞相迸发。

政策服务提质增效,企业获得感显著增强。中关村持续实施先行先试改革24条,完善“企业开办进园区”“一件事集成服务”等机制,推动企业设立、变更、注销等全流程“园区事园区办”,大幅提升办事效率。

成都、昆山、济南等高新区推行“免申即享”、一网通办、24小时服务、专员帮办等创新服务,企业诉求实现“吹哨报到”“限时必达”,政务服务更加高效便捷。南昌、青岛、合肥、嘉兴等高新区着力打造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通过专班化服务、法治体检、知识产权绿色通道等多元举措,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金融赋能创新,科技企业融资渠道持续拓宽。国家高新区积极推进科技金融创新,推广知识价值信用贷、创新积分贷、科技保险等新型融资产品。

襄阳、合肥、苏州、南沙等地国家高新区设立科技创新母基金、成果转化风险保障综合险,为企业创新提供“耐心资本”和风险兜底。一季度,襄阳高新区金融机构已为137家科技型企业提供35.71亿元授信额度,发放贷款11.66亿元,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达92.42亿元,同比增长22.12%,解决中小微科技企业因资产抵押不足导致的融资困境;苏州工业园区“园研保”科技保险首单落地,显著提升企业创新积极性和抗风险能力。

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彰显,创新创业氛围愈加浓厚。国家高新区聚焦独角兽、瞪羚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等高成长企业培育,完善“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链条孵化体系。

南沙、常州、合肥等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独角兽企业数量持续攀升,创新型企业集群加速壮大。威海火炬高新区等地“瞪羚军团”扩围提速,形成“大企业+瞪羚”共生新格局。

潮起风正劲,奋楫正当时。国家高新区以“起步即冲刺”的姿态,跑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一季度的良好开局,彰显出国家高新区在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绿色低碳等方面的强劲动能与澎湃活力。随着一系列政策举措的不断落地和创新成效的持续显现,国家高新区将为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信息来源:中国制造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本网站联系。

联系电话:400-6311-8850

电话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