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瞄准前沿和未来、聚焦硬科技赛道,“创·在上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圆满举行。上海市副市长刘多、市政府副秘书长尚玉英出席颁奖仪式,并为获奖企业颁奖。从万余家报名企业和项目中,经过初赛、复赛、预决赛,最终脱颖而出16家硬科技细分赛道优秀科技企业,现场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其中,硅羿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获得小微组一等奖,上海橙科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获得成长组一等奖。
来自相关委办局、科技企业、金融服务机构,以及行业专家、投资人等200多位嘉宾出席活动。活动还邀请了历年大赛获奖企业、知名投资人、生态合作伙伴进行主题分享,未来之星训练营、创新生态合作伙伴共建仪式也在现场举行。
“创·在上海”
STARTUP IN SHANGHAI
“创·在上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是由市科技工作党委、市科委主办,面向全球创新创业团队和企业的综合性赛事,已连续举办13载,旨在推动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挖掘和培育优质科技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助力中小企业成长,打造国际化创新创业生态。
围绕上海重大战略任务,大赛也在跟随上海科技创新创业发展的新时代需求不断沿革,持续优化选拔和扶持机制,秉承“赛马场上选骏马,市场机制配资源”的价值理念,大赛联动“上海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的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资金,通过“以赛代评”“以投代评”的方式,进一步发挥创新创业大赛发现、培育、赋能科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
瞄准上海构建“科技创新初创企业的最佳首选地”的目标持续努力,也显示了上海在推动从创新策源到培育新质生产力过程中的内生动力、坚定定力和澎湃助力。
硬核、颠覆、前沿,
上海科企锻造内生新动力
十年磨剑终成锋,一朝破竹势如虹。自2014年起,上海持续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建设。10年后,创新策源功能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已经传导至科技创业环节。国际前沿、自主创新,正在成为上海新一批顶尖科技企业的内生动力。
“想象一下,RNA生物农药就像孙悟空拔下一根毛,变出千军万马精准打击害虫。”站在总决赛的路演舞台上,硅羿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创始人唐雪明气定神闲,侃侃而谈。在美国《科学》杂志评选的2024年度十大科学突破里,“RNA杀虫剂应用于田间”榜上有名,而上海的这家科技企业早已深耕于该前沿领域。“我们在国内率先实现了RNA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的规模化生产,并获得全球首个RNA杀菌剂和中国首个RNA杀虫剂的测试登记。这一切的背后,是我们在上海的科研土壤里扎根成长。”硅羿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借此摘取总决赛小微组一等奖。
“我们的高端光纤激光器就像六边形战士,能在多个领域高效作战,满足各种‘苛刻’的需求。”获得总决赛成长组二等奖的上海频准激光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和研发总监董金岩说,从量子研究到半导体制造,上海频准激光精准聚焦行业“痛点”,“我们的客户对精度、稳定性、噪声的要求非常高,必须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从初创走向规模化,公司在上海这片创新创业热土中平稳前行,不断推动技术创新,开拓全球市场。
从生物医药到集成电路
从人工智能到新材料
上海科技企业的“创新内功”愈发浑厚
十三年与科企同行的定力
挖掘培育未来产业
“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创·在上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一路相伴。” 上海立芯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家陈建利在总决赛分享环节中说,公司在2022年参加大赛并闯入了全国总决赛获得成长组优胜企业,“通过大赛,我们得到了政府、市场、资本的关注,加速了企业的发展”。
2012年,在科技部的指导下,上海率先举办了“创•在上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目前已成为上海市乃至长三角区域各类“双创大赛”的领路者。截至2024年,大赛累计吸引超7万家科创企业报名参赛,其中,近920家企业在全国赛中斩获优秀,盛美半导体、泰坦科技、和元生物、宏力达信息等一批科技创业明星企业从大赛中走出来、强起来;超过1.7万家优质企业通过大赛获得20亿元创新资金资助,推动创新主体功能不断增强。
2024年,大赛求新求变,聚焦硬科技赛道,凸显国际化特征,努力构建“科技创新初创企业的最佳首选地”。“产业高质量发展专业赛”围绕上海市“3+6”重点产业体系布局设置赛道,重点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和“科技服务业”等产业;“未来产业新赛道专题赛”重点关注绿色低碳、智能终端等四大新赛道产业,以及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材料等五大未来产业。
“从《哪吒2》到DeepSeek,科技创新创业正在从创新产品逻辑向高附加值服务逻辑转变。” 峰瑞资本创始合伙人李丰在主题分享环节指出,前者以长产业/制造链+产业工人+全球最大的商品市场为基础,诞生了新能源车、智能手机、无人机等新技术产品,后者以产业+工程师红利+快速发展的服务经济为基础,催生出人脸识别应用、DeepSeek等新技术服务。
紧扣科技创业发展规律,紧贴科技产业市场需求,大赛持续擦亮“创业+资本”的核心属性。一方面,首次引入了“以投代评”机制,对近两年获得股权融资的企业开通了晋级大赛复赛的“绿色通道”。69家由上海未来产业基金、上海科创集团、科创母基金等国有资本以及国内外知名投资机构推荐的优质科技型企业在复赛中表现优秀,其中,52家企业获得市科委创新资金支持,立项率达75%,是平均立项率的3倍。另一方面,在总决赛现场,除了台上的7位评委,还组织了30人的科创投资人打分团,为16家总决赛企业搭建一座直通金融的桥梁。
“创·在上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陪伴上海科技企业走过十三载,并随着产业发展和创业环境而不断变革创新,但始终不变的是“赛马场上选骏马,市场机制配资源”的价值理念,以及坚定呵护“科技幼苗”成长的定力。
从比赛到平台,
“孵+服+赋”生态助推科企发展
“作为‘创·在上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的专题赛之一,由蚂蚁集团主办的2024年科技智能大赛,联合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香港大学等20多家名校名企,吸引了超过20个国家和地区的7000多支参赛队伍、近万名选手参与。”蚂蚁集团副总裁,财富保险事业群CTO尹俊在总决赛分享环节中表示,公司为参赛团队提供了百万奖金池、行业真命题、海量真实行业数据、行业重点扶持等配套服务,而“这种以赛促创的模式,有力地推动了产业协同发展”。
以大赛为平台,引入多方资源,助力科技企业发展,是“创·在上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至关重要的功能。将头部企业、高质量孵化器、创投平台等纳入大赛范围,从而提升赛事影响力。除了蚂蚁集团,大赛还携手莘泽智星港、新微创源、WeStart创投大会,举办了全球生命健康概念验证大赛、国际智能传感创新大赛、WeStart TOP 100创赛。而在总决赛举行的生态合作伙伴共建仪式上,11家机构成为大赛服务科技企业的新“助力”。
总决赛上,赛事主办方和复旦管理学院共同启动了“未来之星创始人训练营”,从“赛前-赛中-赛后”为参赛企业免费提供全链条式专业化服务,并提供专业精准的辅导,帮助科技企业探索发展的新路径。近年来大赛参赛团队复合型、国际化、多次创业的特征显著,大赛在持续发挥“磁场”效应,吸引各类科创高端人才来沪创业。在培育科技企业的过程中,科技创新人才的培育也是重要环节,科技人才资源为企业实现创新发展提供强力支撑。政府、高校、资本等多元主体携手,努力构建政府公共服务与市场化专业服务联动的“孵+服+赋”三位一体生态体系,持续培育更多科技企业和科技企业家。
总决赛落幕之际,2025“创·在上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就已经吹响了新征程的号角,呼唤着更多上海科技创新创业企业,在这个舞台上大展身手,“创·在上海”赢在未来。
信息来源:上海科技
联系电话:400-6311-8850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