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由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设计分会、芯原微电子(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第十五届松山湖中国IC创新高峰论坛(下称“松山湖IC论坛”)在松山湖举行。本届论坛紧扣产业热点,聚焦“具身智慧机器人”的创新IC新品,遴选10家兼具市场前景与技术实力的优秀企业代表进行发布推介。
来自全国顶尖集成电路产业企业、科研机构、投资机构、行业专家及专业媒体等超100名代表参会,共同探讨集成电路产业技术趋势、协同创新与生态共建,助力东莞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
松山湖IC论坛推介芯片94.5%实现量产
自2011年创立以来,松山湖中国IC创新高峰论坛已连续成功举办十五届,是中国集成电路设计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年度三大活动之一。截至目前,松山湖IC论坛一共推介118款芯片,量产比例高达94.5%,参会后企业上市率近20%,有效地推动芯片的国产化自主化。
每年,松山湖IC论坛都会公布上一年的推介产品量产情况,代表着与产业相结合的论坛特色。在开幕式上,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IC设计分会副理事长芯原股份创始人、董事长兼总裁戴伟民回顾了松山湖中国IC创新高峰论坛的历史并分享了去年推介的中国芯量产情况。
论坛共推介了10款创新IC,涉及的企业包括芯明智能、ChipIntelli、VicoreTek、AMICRO一微半导体、思特威电子科技、SIMCHIP上海芯炽科技集团、隔空科技(AirTouch)、ESWIN、合肥酷芯微电子有限公司(artosyn)以及旸旎(VISINEX),大部分已实现量产。
“很多人说松山湖IC论坛是‘产业红娘’,所以大家现在抢着来这里。”戴伟民表示,今年的松山湖IC论坛IC企业占比达到51%,还有政府、投资机构、软件及系统公司、媒体、协会及研究机构等多方参与,进一步促进产业链协同创新,推动中国IC产业多维度、高质量发展。
深化产业协同,加速构建产业生态
今年以来,松山湖持续强化产业服务提升,成立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专班,从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全方位整合提升,通过四链融合,生态赋能,进一步推动产业升级跃升。
松山湖IC论坛发起人、东莞市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宋涛表示,松山湖论坛活跃了松山湖集成电路产业氛围,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协同,推动了地区产业的创新发展。同时指出,要通过产业集聚、完善生态、协同创新、金融支持,推动实现从1到N的更大突破。
目前,东莞已初步构建起以封装测试、设计为核心,以第三代半导体为特色,涵盖设备、原材料及应用产业的完整产业链。在生益科技、利扬芯片双链主为龙头的引领带动下,近年来,东莞积极整合产业链优势资源,不断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激发产业活力,着力构筑千亿产业集群。
中国散裂中子源、先进阿秒激光设施等大科学装置的布局,以及东莞市集成电路创新中心的设立,形成了覆盖“研发-中试-产业化”全周期的产业生态平台,打通了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的创新链。
东莞松山湖科技金融集聚区3月在松山湖正式启动,依托我市2000亿高质量基金体系,以及松山湖百亿母基金,将聚焦“科技+金融+产业”深度融合,重点支持松山湖“1+4+1+x”产业的发展。提供科技企业全链条、全周期、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务需求与一站式金融服务供给双向匹配,解决企业发展资金难题。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核心和内源驱动力,松山湖正大力推动高校学科建设、满足产业各类人才需求。大湾区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东莞)、东莞理工学院、广东科技学院等高校构建了松山湖的人才供应链,为松山湖产业发展输送了大批高层次专业人才。
政策赋能,开“芯”篇
松山湖作为全市最早布局集成电路产业的地区,挖掘培育了一批优秀集成电路企业,集聚了东莞全市90%以上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创新资源。据统计,2024年松山湖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工业总产值已突破300亿元,已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100多家。目前,园区在建半导体产业项目共计7个,总投资额超190亿元,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2021年,东莞将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列入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规划,并相继出台政策,精准发力,直击产业痛点,做到“全链条覆盖、精准化扶持”。2022年《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指出,到2025年,东莞市集成电路产业营业收入超800亿元,力争达到1000亿元。2023年11月出台的《东莞市促进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聚焦企业培育、研发支持、金融赋能、人才引育四大领域,推出16条“高含金量”措施。全市自上而下从产业规划、实现路径到政策支持,全方位支持产业高质量发展,正朝着千亿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集群目标迈进。
信息来源:创新松山湖
联系电话:400-6311-8850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