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实验室
紧盯“人工智能+”,无锡高新区凭什么引领“新质”浪潮?
创业大赛指南 2025-03-13 15:00 关注

近日,全国两会拉开帷幕。

与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开展‘人工智能+’行动”相比,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产业聚焦更为明显,首次明确提出“具身智能和智能机器人”。

还记得在去年的全国两会上,“新质生产力”成为了科技企业间口口相传的高频热词,而江苏作为“智造”强省,被寄予厚望——目标定位“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一年时间过去,我国科技制造领域从数字技术赋能向“智能+实体”方向迈进。在今年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说过:“江苏作为经济大省要挑大梁,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

“新质生产力”被作为国家战略高喊高举,江苏因地制宜发展取得了哪些积极进展?让我们把目光锁定到,无锡高新区。

3月4日,无锡高新区召开全区人工智能和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工作推进会,为的就是努力在人工智能和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新赛道上抢占先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这已经不是无锡高新区第一次为“人工智能产业”开专题会。

今年开年,无锡市第一场聚焦人工智能产业的大会在无锡高新区召开。在大会上,国内人工智能芯片领域的龙头企业燧原科技,宣布将企业布局的第一个华东地区智算中心,以及华东区域总部落地无锡高新区。同时,与向量栈、中科加禾、百川智能、上海库帕思等17家生态圈企业一起在无锡高新区合力打造人工智能生态圈。

开春之际,无锡高新区一场又一场聚焦人工智能发展的会议与如今国内外风起云涌的人工智能发展大潮紧密合拍,这显然不是一种巧合。

为什么这些炙手可热的企业,愿意把领先的前沿技术,带到无锡高新区?无锡高新区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信心来自哪里?对高科技企业的吸引性又来自哪里?

01 算力企业跃入“应用”蓝海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说过:经济大省挑大梁,离不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何为“因地制宜”?

首先,任何创新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本质上都是技术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匹配。以今年年初落成的太湖亿芯(无锡)智算中心为例,这是一家国产算力服务商,其承建的太湖亿芯智算中心采用的是上海燧原科技生产的国产芯片。

燧原科技的行业地位不容小觑,其研发出多款“中国制造”的AI训练和推理产品,俨然成为了国产算力界的“明星企业”。在如今AI大热的形势下,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AI企业是各地政府争相竞抢的“香饽饽”,燧原科技及生态圈的企业为何独独青睐无锡高新区?

太湖亿芯智算副总经理刘继锋直接表示:“这里拥有算力服务的丰富生态场景。”

一方面,人工智能的“拍档产业”是集成电路,这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另一方面,作为算力服务提供商,需要的是应用场景。毫无疑问,软件企业聚集的地方意味着更多的应用场景。

因此,从算力服务商落地发展的实际需求角度来说,无锡高新区可谓“集大成者”。

集成电路是无锡高新区最具核心竞争力和持续爆发力的“王牌产业”之一,这里集中了全市接近80%的集成电路企业和70%的产出,仅次于上海张江。上海燧原科技创始人张亚林对无锡高新区的青睐一言蔽之:“这里是华东地区的半导体产业高度集聚地,拥有设计、制造、封装等齐全的产业链条。”

同样,软件产业也是拉动无锡高新区GDP增长的另一辆马车——2024年,无锡高新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收规模突破千亿元,产业规模位居全市第一。

集成电路+高端软件服务业

完整产业链条

给算力服务商提供了

绝佳的展示舞台

▲太湖亿芯(无锡)智算中心

刘继锋表示,目前太湖亿芯(无锡)智算中心一期提供的330P算力已由无锡高新区的企业基本消化完毕,应用场景主要在生物医药、智慧城市、机器人、智能制造、AIGC大模型等领域。刘继锋透露,以目前无锡高新区企业的需求来看,有望在此建设二期、三期项目。

行业内都知道,DeepSeek之所以在行业内引起巨大轰动,实际上颠覆了AI发展只能依赖高性能显卡不断堆叠的“卷”的算力思路。具体到政府的蓝图绘制工作中,道理也是一样的。

长期主义的理念,与无锡高新区多年来在抓产业、抓创新过程中所秉持的理念不谋而合。物联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三十多年前,无锡高新区从零开始,硬生生将家底产业“撑”出了一片天地。

就拿在去年突破千亿大关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来说,这是无锡高新区一直以来推动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的结果。2022年1月,无锡高新区在全市率先出台专项政策意见,并在同年3月召开数字经济大会,实施“智改数转网联”行动。随着“智改数转网联”号角的吹响,辖区内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得以实现高质量、高效率的发展。

三年来,无锡高新区坚持把数字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增量。2024年,全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规模突破3600亿元,灯塔工厂、示范工厂、省市级智能工厂、智能车间等各项指标在全市遥遥领先,全区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连续两年位列全省县市区第一。

02 企业,是“区域发展”的最小观察样本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企业的发展往往是观察区域活力最小单位的“创新样本”。区域经济发展得好不好,先看辖区内企业发展得怎么样。政府为创新创业土壤提供保障,科技为创新赋能变现,企业发展则反哺科技创新。

在无锡高新区经济发展稳步向前的过程里,辖区企业也把“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以朗新科技集团为代表,2012年,朗新将总部从杭州迁至无锡,政策好、营商环境好、产业氛围好,加之对拟上市企业成熟的培育经验,朗新对无锡高新区“一见倾心”,开启了“二次创业”。

回溯过往,朗新在无锡高新区的起步,犹如安上了“加速推进器”。

2017年8月,朗新科技集团在深交所创业板挂牌上市;2019年底,集团总部、22家控股子公司、33家高管持股平台企业在无锡高新区落地;2020年5月31日,朗新零碳产业园顺利破土动工;2023年,朗新成立AI研究院,招募培养重点人才,以前沿AI技术优势赋能业务发展;2025年,朗新全面拥抱AI,聚焦以AI驱动的能源科技战略,推动AI技术与业务场景深度融合……目前,朗新是领先的能源科技企业,并被工信部评为“中国软件百强企业”。

一直以来,朗新科技集团的科技蓝图在无锡高新区得以成真。也正因为如此,2023年,朗新将致力于探索AI技术创新应用的AI研究院放在了无锡总部。

研究院持续在AI平台化建设、时序预测模型、AI智能体框架等方面进行应用场景的探索。值得一提的是,近期AI研究院已将DeepSeek-R1系列强推理大模型全面融入能源AI产品矩阵。这意味着在电力调度、交易决策、数据智能等能源行业核心领域,朗新将进一步推动AI技术落地应用,这无疑将为无锡高新区的数智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而朗新仅是无锡高新区高端软件版图中的一角。

如今,朗新科技集团是全市唯一入选国家软件百强企业;金风软件、英臻科技、中科光电等软件企业入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极熵物联、观为监测、曼荼罗等企业入选工信部示范项目;云工场以IDC解决方案与边缘计算服务两大业务协同发展成功登陆港交所;字节跳动、58同城、燧原、X-REAL在这里落地开花……

引入企业,让企业的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这需要政府遵循长期主义,持续打造创新生态、不遗余力加以耐心培育。如今AI时代颠覆性的“新势力”,也会让更多的AI企业萌芽、生长于开放包容、鼓励创新的土壤中。

03 下一步,无锡高新区对于“人工智能+”的想象力在哪儿?

在去年太湖亿芯(无锡)智算中心建设启动签约时,无锡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区委书记崔荣国表示:无锡高新区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项目落地提供一流服务、营造一流环境,推动项目抓紧建设,尽快启动运营,并同步进行应用场景招商,在全区建设好优质算力生态圈。

今年2月17日,区委主要领导带队调研区内极熵科技、云工场、灵汐类脑等多家人工智能企业;2月20日至21日,区委主要领导带队赴深圳市、佛山市,拜访重点企业,并与多家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企业进行项目签约。

无论是走访调研,还是带队赴外拜访交流,背后都体现了一个信号:这个以“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为目标的国家级高新区,下一步会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方面加力布局。

正如前文所说,发展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无锡高新区有基础有条件,兼具产业积累和应用场景多元化两大优势。

如何利用优势抢占制高点,是无锡高新区下一步的重点。

机器人

是AI的下一个黄金赛道

2024年年初,无锡高新区在深圳举行了人工智能和人形机器人产业推介会,签下了笛爱智能、渊联技术、智音科技、航宇动力等多个科创项目。

一年时间里,如今小微特机器人已经成为了无锡高新区的一支潜力股——2024年,无锡高新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规模达到191亿元,同比增长15.1%,区域内已集聚中电海康、灵汐类脑、威卓智能等一批重点企业。

▲小微特机器人产业园

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宏伟蓝图,从去年开始,无锡高新区接连大手笔捧出一系列政策,接连出台了无锡高新区小微特机器人2024-2026三年规划,12条支持小微特机器人产业的专项扶持政策。与深圳大族集团合作建设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园正在加快建设,同时加紧推动牛耳商用等一批人工智能领域优质企业入园落地;聚焦人工智能产业园的无锡(国家)软件园五期、六期即将投入使用。

从政策支持到载体建设,显然,无锡高新区向着自己定下的目标,发起了一波冲刺。

随着政府工作报告出炉,意味着“人工智能+”产业被升格为“国家战略”一以贯彻,而无锡高新区正通过构建新质生产力体系,将人工智能产业视为区域发展的新优势。相信人工智能技术与这里的核心产业会形成密不可分的双螺旋,为无锡高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信息来源:无锡高新区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本网站联系。

联系电话:400-6311-8850

电话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