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赛项目总数超700个,创历史新高;参赛项目技术过硬、模式新颖,“卷”出新高度……近日,随着2024年“松湖杯”创新创业大赛半决赛落幕,这场从春天到深秋、从大湾区联动海内外的创新创业年度盛宴,即将迎来最终阶段的比拼。
赛事火爆的背后,是一大批不同领域和经历的创业者,不约而同的选择——创业到松湖。
01 离开“大厂”逐梦大湾区
当前,松山湖正以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统领,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资源聚集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推动创新要素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自2015年到2023年,松山湖创新创业大赛已成功举办七届,累计发动超5000个国内外项目参与,成为松山湖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打造科技创新引领地的重要抓手。
对于“大厂”出身的技术人员来说,创业是基于自身技术实力做出的选择,在深耕行业的过程中挖掘细分赛道、看准市场发展前景。
武汉小弦人工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算法专家张蒙曾在行业的头部企业工作了近20年,在智能检测领域积累了深厚的技术经验。2016年,张蒙从科技公司辞职创业,开展高端智能精测装备研发,以解决国产化高端仪器检测精度和准确率的问题。
近年来,公司自主研发的智能检测装备在石油化工、航天航空、交通运输等军工领域有了大量应用成果,并与多家央企达成了合作。
“今年市场变化很大,作为创业者要及时的适应新环境。”张蒙表示,东莞在产业集群和客户资源方面颇有优势,尤其是松山湖还有大科学装置,和公司的研发高度关联,这次来参加“松湖杯”,也是希望为拓展珠三角市场选一个合适的地方。
刘俊军介绍分布式微网换电储能及车载移动充电共享充电宝项目
新能源汽车能像手机一样用上便捷“充电宝”吗?本届“松湖杯”上,刘俊军带来的分布式微网换电储能及车载移动充电共享充电宝项目,突破了传统充电桩的场地、配网等限制,实现即拿即走,多块电池可堆叠增容,消除里程焦虑。该项目已经拿到了几项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
同为技术出身,西安快舟机电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俊军和张蒙“一条路走到底”不同。创业前,刘俊军有过两段工作经历,从主营装备制造的国企到新能源产业的外企,他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也为创业梦找到了方向。如今,他的公司已陆续与海木星、联想、ATR等头部企业建立了合作。
在刘俊军看来,与内地相比,大湾区对新技术具有较高的包容性和较强的承载能力,希望能通过创赛链接更多的投融资机构,发现产业化落地的场景,获得更多技术支持。
02 在松山湖驶入创业新赛道
在本届“松湖杯”上,还涌现了不少二次创业甚至多次创业的创业者。
万有生化智能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创始人陈其辉在本次“松湖杯”半决赛上展示了11月上线的新产品——基于无电池传感器的健康检测AI智能体,旨在为慢病患者提供低成本、高便捷的疾病监测诊断和个性化的健康问答服务。
实际上,这是陈其辉第二次创业。得益于此前的创业经验以及技术团队支撑,他和妻子一起,将AI视觉识别与化学、材料学研究成果相结合,进行智能检测产品研发,目前已经拿到了4个发明专利认证,正在进行产品推广和迭代升级。
“我们这种规模的创新企业还是面临着融资难的问题,目前最大的需求是资金支持。”陈其辉表示,这次来参加“松湖杯”,也了解到松山湖对于生命健康产业的重视,希望能够得到政府的认可和资源支持,有机会落地。
行远科技柔性工业机器人进行大尺寸物料码垛
作为本届“松湖杯”优质保荐项目,行远科技——全球首创的索驱动的新一代柔性工业机器人项目由广东清大创新研究院保荐推荐,已经进入到“先锋奖”行列。目前,项目已经进入产品推广、批量生产阶段,创始人罗阳的出差行程也是满满当当。
这是罗阳第三次创业,此前在广汽集团工作10年期间,他曾在信息数据安全、刚性工业机器人领域进行过两次创业,发现了工业自动化技改效果显著、市场投入大,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在清华大学的的技术支持下,罗阳的公司团队做出了柔性工业机器人,并通过在产线上下料、高速分拣、搬运码垛等不同工业场景中应用,对机器人的构型进行多品类创新拓展。
罗阳认为,东莞产业集聚高地、产业协作优势突出,对民营中小企业支持力度大,是大湾区里最适合发展工业自动化产业的城市。而松山湖作为东莞的科技创新中心,对科创企业有全面的政策支持和资源链接。今年,企业从广州正式迁入松山湖,建立研发总部,计划与东莞及全国家具、物流、汽车、化工等行业头部企业开展集成创新合作。
03 校园“创客”松山湖“淘”到新机遇
本届“松湖杯”还吸引了来自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一大批高校的青年学生关注参与,比赛现场含“青”量十足。
杨秀芷在介绍“面面俱控AI赋能手障人士”软件
“在一次活动中,我发现手障人士使用手机和电脑非常困难,所以我想做一款适合他们使用的软件设施。”项目负责人杨秀芷是深圳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的在读博士生,她带来的“面面俱控AI赋能手障人士”软件,拥有首创的轻量级的高效人脸识别,能够通过AI捕捉面部的各种表情,手障人士仅需通过头部运动和面部表情即可控制手机电脑。
在武汉场的初赛上,来自武汉理工大学的大三学生林宇冰和郝家乐展示了课题组的科研成果——精密刀具钝化国产化设备。“我们团队在国内首创了六自由度精密刀具智能钝化装备,目前产品已通过中试,正在筹备大型生产线的搭建,助力高端刀具生产流程全国产化。”他们希望通过参加创赛,进一步对接市场,得到融资发展的机会。
除了高校学生,更有不少高校教师、研究者的身影。他们充分发挥产学研转化的优势,精准对接市场所需,通过创业推动研究成果高效落地。
参赛选手陈肖霖曾在一所高校负责“新材料+声学”的成果转化工作多年,去年,他带着团队研究的新材料——电功能材料来到位于松山湖的大湾区声学实验室,谋求进一步突破。
陈肖霖展示压电薄膜传感器
在与企业家对接的过程中,他偶然发现东莞制造业对于材料改性方面有着极大需求,产品受众也十分广泛。“我们的产品不仅具备新材料功能,还是一个压电薄膜传感器,可以监测、收集使用过程中的体征、振动、压力等方面的数据。通过对数据进行二次加工分析,来帮助企业了解用户的使用习惯和痛点,提升产品性能。”陈肖霖解释道。
从“卖膜”的新材料制造商,到借助新材料赋能企业的信息服务商,这是陈肖霖在松山湖发现的商机,创赛则为他们的产业化落地,架起了便利桥梁。
12月2日,2024年“松湖杯”创新创业大赛将迎来总决赛,决出先锋奖。这是松山湖以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统领,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资源聚集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成果持续涌现的生动实践。
眼下的松山湖正着力打造“五个地”,朝着科技创新引领地、科技和产业人才向往地等迈进,期待有更多创业者在这里圆梦。
信息来源:创新松山湖
联系电话:400-6311-8850
回到顶部